
王佐书,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、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,黑龙江省原副省长。
作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原校长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王佐书先生在教学方面也有着颇多的研究,并出版过《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》、《向课堂教学要质量》等著作。
2016年11月11日,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、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民进中央原副主席、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来到光华,为光华的教职员工带来了一场题为“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研究线索”的讲座。

在讲座中,王佐书教授首先分析了提高教育质量的相关方法。他指出,学校建设要把握好“育人、用才、可持续发展”这三大基本规律,同时他也阐述了 “三关三切”的理念:在学校建设的关键时期、关键问题、关键决策中,要制定切合时宜、切实有效、切实可行的策略。
在王佐书教授看来,任何人的工作都是全人格参与的过程。具体到教学过程中,教师用全人格教书育人,学生用全人格学术育己。而全人格中最基本的两大要素,一是精神,二是能力。他还总结了四句话, “人格需要人格教育,感情需要感情投入,智慧需要智慧启迪,精神需要精神感染。”


△图为王佐书教授为光华教育集团题字
针对建校问题,王佐书教授提出,办好一所学校需要围绕“三才(材)一化”,做好显性和隐形两方面的工作。“三才(材)”即人才、器材、教材,这是显性的;“一化”指的是校园文化,包含物质文化、行为文化、制度文化、精神文化。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隐蔽课程,但这也正是家长在择校时首先看重的。
王佐书教授也多次强调了校园评价体系的重要性。他认为,评价体系是一个学校多种信息的反应体,在学校建设中扮演着“听诊器、方向盘、指挥棒”的角色,更是一个学校最根本的内在推动力。学校建设应当与时俱进研究并更新评价体系,以此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。


在讲座中,王佐书用风趣的比喻,提倡教育应当是“腌萝卜式”而非“刷萝卜式”的。他以具体的实例说明两者的区别在于“腌萝卜式”的教育能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融入思想之中,并最终落实到实践过程中。“腌萝卜式”教育不做表面文章,而是潜移默化、“润物细无声”的。
此外,王佐书教授还和大家分享了他对于教学目的的见解。“教学是传授知识结构、培养和塑造学生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。”王佐书教授指出,教师教学的艺术是学生“减负”的灵丹妙药,教给学生方法很重要,但教给学生产生方法的方法更重要。同时他也提出,在教学过程中,要关注学生情商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。

光华的教职工也与王佐书教授进行了交流和互动,相信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他们对于学校建设、教育理念、教学方法也会有一些新的启发与思考。

“教学中的民主氛围是学生的第一幸福指数。”讲座最后,王佐书教授再三强调道,同时他也向光华人寄语:“为育人教书,为成才助力”。培育全面发展、全人格的人才,这也是光华的教职工们始终在坚持和践行的。